德工院学子三下乡丨普通话进乡村:小语言撬动大发展

发布者:鹿钰发布时间:2025-07-14浏览次数:10


青春照田野

共绘振兴梦

德工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


714日,德州工程职业学院智慧交通学院“三下乡”志愿服务队深入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山旺镇林家庄村,开展“推普兴乡”主题实践活动。这支年轻的队伍带着两个使命而来:一是关爱乡村独居老人,传递温暖;二是推广普通话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语言动能”。

1


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课





暑期社会实践

随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在走访中发现,语言障碍正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隐性壁垒。在与村民的座谈中,养蜂户村民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:去年因为方言沟通不畅,一笔大订单最终没能谈成。“人家听不懂咱的话,以为产品说明不清楚,其实咱的蜂蜜质量特别好!”

志愿者们立即抓住这个痛点,用邻村通过直播带货致富的案例,向村民展示普通话带来的经济价值。队员们现场模拟电商咨询场景,手把手教村民用标准用语介绍农产品。张大娘第一个站出来尝试:“我们家的柿饼,自然晾晒,甜而不腻……”虽然带着乡音,但清晰的表达赢得满堂喝彩。活动尾声,志愿者们发放精心编印的《普通话实用短句手册》,并建立线上学习群。年轻村民小刘翻着手册兴奋地说:“这下和外地客商打交道更有底气了!”

2


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



暑期社会实践

夕阳西下,实践队员们的身影依然忙碌在村头巷尾。清扫道路、整理庭院,汗水浸透了衣衫,但笑容始终挂在脸上。“看到村子因为我们的努力变得更整洁,听到村民开始主动学习普通话,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。”队员动情地说。

带队老师表示:“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语言推广,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。学生们在服务中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,也找到了青春奋斗的方向。”

3


让青春之花在乡野绽放

暑期社会实践

当路灯亮起,村民们三三两两讨论着新学的普通话,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。而实践队员们也在返程的车上热烈讨论着下一步计划——他们决定与林家庄村建立长期帮扶机制,定期回访,持续助力。

语言通,则民心通;民心通,则产业兴。 青年们用行动证明:乡村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,而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努力汇聚而成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,新时代的青年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,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担当。








智慧交通学院宣传部田高宇宣发